藝術評論
-卡繆與爵士樂-
最近小弟無聊就體下哲普頻道,包括大問題,好青年荼毒室 @corrupttheyouth 以及午夜講場:哲學有偈傾。從中簡略地認識左一位二十世紀既哲學家,小說以及劇作家 - 卡繆。我覺得佢對生命既見解同我理解既爵士樂有共鳴,所以想小試牛刀,分享下我既感受。卡繆哲學嘅核心主題之一係生命嘅荒謬性。卡繆認為,生命本質上係冇意義嘅,而人類不斷尋求喺一個冇意義嘅世界中揾到意義。同樣,爵士樂常以即興演奏為特徵,係冇預定含義或前設嘅情況下創造音樂。爵士音樂家從聲音嘅混沌中創造美感,就好似人哋試圖喺生活嘅混沌中揾意義咁。另外,卡繆認為,面對生命嘅荒謬,唯一嘅方法係接受佢,以及透過我哋所做嘅選擇創造屬於自己嘅意義。爵士樂手同樣需要擁抱未知,並且在無限既未知當中,不停在各方面例如melody, harmony, rhythm, phrasing, articulation, dynamics 之中作出無限個選擇。人需要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意義,而音樂家則需要在音樂中尋找自己的聲音。除此之外,卡繆同埋爵士樂嘅共通點之一係反叛既定嘅規範同約定。卡繆認為,活出真實嘅生命方式嘅唯一途徑係拒絕社會嘅價值觀同埋規範,因為呢啲價值觀係對生活既壓迫同限制。爵士樂也經常被視為對主流的反叛。綜觀爵士樂既歷史發展,每個爵士樂sub-genre既誕生,都係起始於對上一個主流既反叛。Bebop既出現係對Big Band Era既反叛,Cool Jazz又係對Bebop既反叛。要令音樂前進,就要思考現有音樂既限制,前設,以及盲點。"Live to the point of tears" 係卡繆既一句名言,呢句捕捉左佢對解決荒謬既方法。卡繆強調儘管生命充滿荒謬,我們仍應該全心全意地面對當下。要演奏出最富有美感既爵士樂,樂手們亦需要不帶有既定立場去面對當下聲音既本質,回應當下的能量和其他音樂家的情感。
-卡繆與爵士樂-
最近小弟無聊就體下哲普頻道,包括大問題,好青年荼毒室 @corrupttheyouth 以及午夜講場:哲學有偈傾。從中簡略地認識左一位二十世紀既哲學家,小說以及劇作家 - 卡繆。我覺得佢對生命既見解同我理解既爵士樂有共鳴,所以想小試牛刀,分享下我既感受。卡繆哲學嘅核心主題之一係生命嘅荒謬性。卡繆認為,生命本質上係冇意義嘅,而人類不斷尋求喺一個冇意義嘅世界中揾到意義。同樣,爵士樂常以即興演奏為特徵,係冇預定含義或前設嘅情況下創造音樂。爵士音樂家從聲音嘅混沌中創造美感,就好似人哋試圖喺生活嘅混沌中揾意義咁。另外,卡繆認為,面對生命嘅荒謬,唯一嘅方法係接受佢,以及透過我哋所做嘅選擇創造屬於自己嘅意義。爵士樂手同樣需要擁抱未知,並且在無限既未知當中,不停在各方面例如melody, harmony, rhythm, phrasing, articulation, dynamics 之中作出無限個選擇。人需要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意義,而音樂家則需要在音樂中尋找自己的聲音。除此之外,卡繆同埋爵士樂嘅共通點之一係反叛既定嘅規範同約定。卡繆認為,活出真實嘅生命方式嘅唯一途徑係拒絕社會嘅價值觀同埋規範,因為呢啲價值觀係對生活既壓迫同限制。爵士樂也經常被視為對主流的反叛。綜觀爵士樂既歷史發展,每個爵士樂sub-genre既誕生,都係起始於對上一個主流既反叛。Bebop既出現係對Big Band Era既反叛,Cool Jazz又係對Bebop既反叛。要令音樂前進,就要思考現有音樂既限制,前設,以及盲點。"Live to the point of tears" 係卡繆既一句名言,呢句捕捉左佢對解決荒謬既方法。卡繆強調儘管生命充滿荒謬,我們仍應該全心全意地面對當下。要演奏出最富有美感既爵士樂,樂手們亦需要不帶有既定立場去面對當下聲音既本質,回應當下的能量和其他音樂家的情感。
「淺談爵士樂中不同程度的自由」
有follow 開翻騰同Roger 大師兄既朋友仔都可能知道,我地認為爵士樂中既自由,係有建設性既自由,而非絕對既自由。有建設性既自由係建基於限制同規則既。在框架下能夠自由表達任何情感,才是爵士追求的自由。
「淺談爵士樂中不同程度的自由」
有follow 開翻騰同Roger 大師兄既朋友仔都可能知道,我地認為爵士樂中既自由,係有建設性既自由,而非絕對既自由。有建設性既自由係建基於限制同規則既。在框架下能夠自由表達任何情感,才是爵士追求的自由。
《純學術討論會 00 - 對與錯》
爵士樂依個咁正嘅art form其中一樣吸引嘅位就係佢好遊走於「貼地」與學術之間,而今次好想同大家由一個相對學術(musician的學術)嘅角度出發去睇依種音樂。而講啲好毒嘅話題之前,想討論一下爵士樂上嘅對與錯 。對與錯係我學習爵士樂過程入面其中一個最困惑嘅課題。
《純學術討論會 00 - 對與錯》
爵士樂依個咁正嘅art form其中一樣吸引嘅位就係佢好遊走於「貼地」與學術之間,而今次好想同大家由一個相對學術(musician的學術)嘅角度出發去睇依種音樂。而講啲好毒嘅話題之前,想討論一下爵士樂上嘅對與錯 。對與錯係我學習爵士樂過程入面其中一個最困惑嘅課題。
繪畫都可以變表演藝術?
好多時畫家習慣係自己既工作室埋頭苦幹,精雕細琢,從而創作出最一絲不茍既藝術品。天才如達文西,都用左3-4年時間先畫好《最後的晚餐》。然而,原來有藝術家曾嘗試將藝術品創作既過程變為一個表演,係有限既時間同埋有觀眾既情況下,完成一個作品。
繪畫都可以變表演藝術?
好多時畫家習慣係自己既工作室埋頭苦幹,精雕細琢,從而創作出最一絲不茍既藝術品。天才如達文西,都用左3-4年時間先畫好《最後的晚餐》。然而,原來有藝術家曾嘗試將藝術品創作既過程變為一個表演,係有限既時間同埋有觀眾既情況下,完成一個作品。
點解你啲歌冇人唱,冇歌詞嘅?🤷🏻♂️
細個開始玩instrumental,已經會比姨媽姑姐,中學同學問:點解冇人唱歌嘅?點解個intro 咁長嘅?冇歌詞,首歌講咩架?點解剩係玩純音樂,唔玩音樂嘅?一般大眾比我有種感覺係,玩instrumental,係奇怪嘅,係搞搞震嘅,係無法產生共鳴嘅。藝術創作,其中一個重要要素係忠實地表達自己(有興趣了解更多嘅,可參考之前出過有關李小龍嘅post🙏🏽)。有時候,音樂人選擇用instrumental 去做音樂,係因為instrumental 比起有歌詞,更能準確,直接地表達到自己嘅自己嘅情感。舉個例子,我想表達我係醫院收到屋企人病逝消息當下沉重嘅感受。如果我係歌詞中好直接寫:「我好沉重」,其實你可能未必好代入到我當時情緒。你反而可能會好似counsellor 咁,只想理性地擔當安慰者嘅角色,而非代入我嘅情緒。如果我婉轉啲,喺歌詞中寫:「微弱的街燈,沉默的氣氛」(我亂咁作的🤣),可能你反而會代入到更多。個橋妙係我賞試用模糊嘅意象,去誘發你幻想。幻想自己設身處地係呢個情景入面,會有咩感受。你未必會即刻講到「哦!你想講你好沉重!」,但係喺幻想嘅過程當中,可能你已經比我無形中拉左入沉重嘅氛圍入面。然而,「微弱的街燈」,幻想嘅可能性依然有所局限。因為當我指明左係「街燈」,你腦海嘅畫面就無可能冇「盞燈」喺入面。因而聽衆代入嘅空間會被壓縮。文字比起聲音,始終比較有明確嘅指向性。要用文字,去完整地傳遞一段經驗,一份情感,係好唔容易既事情。音樂其中一個重要功能,就係比較容易能作為完整地傳達感情嘅載體。如果我想表達喪失親人嘅沉重感,我可能會喺部Grand Piano上,踩起個sustain pedal,然後用指甲大力刮落最低音,最粗嗰條弦,發出「轟」一聲。然後由佢慢慢die down,直至寧靜出現為止。一粒音,蘊藏嘅情感,可能比一份歌詞更豐富。聽者亦可以繞過思考,直接接收聲音帶來嘅衝擊,再自動將自己嘅經歷代入,嘗試感受音樂人經歷緊嘅感受。所以,音樂人唔寫歌詞,唔係想懶高深,想你唔明。相反,其實佢只係想傳遞到最真,最完整嘅情感比你感受。有文字可能會令你覺得啲野易明咗,但係文字,有時反而會令你睇唔到最真嗰樣野🙏🏽❤️ 文:Bowen Li
點解你啲歌冇人唱,冇歌詞嘅?🤷🏻♂️
細個開始玩instrumental,已經會比姨媽姑姐,中學同學問:點解冇人唱歌嘅?點解個intro 咁長嘅?冇歌詞,首歌講咩架?點解剩係玩純音樂,唔玩音樂嘅?一般大眾比我有種感覺係,玩instrumental,係奇怪嘅,係搞搞震嘅,係無法產生共鳴嘅。藝術創作,其中一個重要要素係忠實地表達自己(有興趣了解更多嘅,可參考之前出過有關李小龍嘅post🙏🏽)。有時候,音樂人選擇用instrumental 去做音樂,係因為instrumental 比起有歌詞,更能準確,直接地表達到自己嘅自己嘅情感。舉個例子,我想表達我係醫院收到屋企人病逝消息當下沉重嘅感受。如果我係歌詞中好直接寫:「我好沉重」,其實你可能未必好代入到我當時情緒。你反而可能會好似counsellor 咁,只想理性地擔當安慰者嘅角色,而非代入我嘅情緒。如果我婉轉啲,喺歌詞中寫:「微弱的街燈,沉默的氣氛」(我亂咁作的🤣),可能你反而會代入到更多。個橋妙係我賞試用模糊嘅意象,去誘發你幻想。幻想自己設身處地係呢個情景入面,會有咩感受。你未必會即刻講到「哦!你想講你好沉重!」,但係喺幻想嘅過程當中,可能你已經比我無形中拉左入沉重嘅氛圍入面。然而,「微弱的街燈」,幻想嘅可能性依然有所局限。因為當我指明左係「街燈」,你腦海嘅畫面就無可能冇「盞燈」喺入面。因而聽衆代入嘅空間會被壓縮。文字比起聲音,始終比較有明確嘅指向性。要用文字,去完整地傳遞一段經驗,一份情感,係好唔容易既事情。音樂其中一個重要功能,就係比較容易能作為完整地傳達感情嘅載體。如果我想表達喪失親人嘅沉重感,我可能會喺部Grand Piano上,踩起個sustain pedal,然後用指甲大力刮落最低音,最粗嗰條弦,發出「轟」一聲。然後由佢慢慢die down,直至寧靜出現為止。一粒音,蘊藏嘅情感,可能比一份歌詞更豐富。聽者亦可以繞過思考,直接接收聲音帶來嘅衝擊,再自動將自己嘅經歷代入,嘗試感受音樂人經歷緊嘅感受。所以,音樂人唔寫歌詞,唔係想懶高深,想你唔明。相反,其實佢只係想傳遞到最真,最完整嘅情感比你感受。有文字可能會令你覺得啲野易明咗,但係文字,有時反而會令你睇唔到最真嗰樣野🙏🏽❤️ 文:Bowen Li